首先,實驗室管理和研究隊伍不能滿足需要。對于實驗室尤其是重點實驗室建設、管理與運行還認識得不到位,沒有按照規定組建實驗室的組織機構,很多實驗室建設完成后沒有設專人負責實驗室管理運行工作,更缺乏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器材。組織機構的缺失和隊伍的限制,導致實驗室研究工作缺少深度及廣度,更缺乏深人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。
其次,實驗室解決相關科研和教學問題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。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缺乏多角度、多學科交叉進行深人、全方位的探討,很多實驗室經常頻繁更換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,有時剛剛在某個領域完成文獻調研和重復別人的重要實驗,還沒有深入下去獲得創造性的結果,就中止了該項研究工作,又開始申請新的課題,將研究工作轉移到了另一個領域。這樣原來完成了的前期準備性工作和基礎,全部變成了低水平的重復性工作。這些工作并不能真正推動科研技術的發展,只是在很多可有可無的雜志中增加了幾篇可有可無的文章。導致研究者這種過于頻繁更換實驗室研究方向的原因有兩點:第一,研究者自身的急功近利心理;第二,高校和研究機構職稱評定的功利性和機械性。
再有,科研成果缺乏有效的交流、推廣與應用機制。實驗室研究工作存在重理論、輕運用的現象,導致科研、教學和應用脫節,起不到相互促進和推動的作用。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,受科研經費短缺等影響,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得不到交流、推廣和應用。科研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缺少橫向聯合,實驗室的科技優勢在科技工作中未能充分發揮出來。
最后,實驗室的成果轉化和應用不足。尤其是大量裝備器材依然依靠進口為主,很多原創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。科技工作沒有在擴大內需、推動產業發展、為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,沒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、市場化的產品,科技“產學研”結合欠缺。